有幸在英国牛津大学短训,感触颇深。英国主流社会中重视精神的提升、学问的精进、言行的严谨、生活的浪漫、对人的谦逊令人叹服。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保留着古典文明,孕育着现代文明,充盈着自由、宽松的氛围,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每一个过客……
英国人对人十分礼貌,在英国问路,英国人不厌其烦地给你介绍怎么走这条路,并且问你是否听懂,如听懂他会让你复述一遍。如你实在不知道,他会亲自给你带路。有天晚上九点,我们坐出租车回下榻的酒店,当地司机不知道路线,车停在旁边问路,指路的中年女性给这个年近七旬的出租车司机比划了半天,结果还是中年女性开车过来给我们带到了要去的酒店。
英国1863年开始通地铁,尽管伦敦城里面还是沿用一百多年前的地铁体系,但公共交通仍非常发达,一天只需要八英镑,就可以乘坐地铁、火车、电车穿行伦敦城。
英国人崇尚历史,从骨子里有着守旧的意识。这里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同样的一杯酒,有百年历史的酒吧收费要比开立时间较短的酒吧高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而且生意也要好很多。有一个女演员,穿了一件时装惊艳全球。采访她时才知道,她仅用了五磅钱淘了一件十七世纪的女装,花五百磅浆洗消毒,请设计师稍加点缀穿出表演,但全英国人都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贵族。在英国,要买房一般只能是二手房,二手车市场也比比皆是,他们都以开二手车为荣。英国有两万多所教堂和一万多座古城堡,其中有四百多座皇家古城堡,这些中世纪政教合一的产物,与其他建筑一样,穿越时空隧道,一直保留至今,你走遍英国,到处都是历史的遗迹。甚至你在一些市民家中也会看到,墙上挂的都是他历代祖辈的画像。
在商业方面,英国政府注重企业的竞争性发展。他们并不是一味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而是特别支持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小企业,因为他们认为企业太大了可能造成垄断,从而造成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小企业则关系着民生就业等问题,也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需要重点支持。
英国的商场和商铺,一般八点以前关门。这里的产业主要有金融、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仅占17%左右,而且有制造业的区域与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实行绝对分离制度,确保食品安全。这里的房屋全部是古旧建筑,实行了土地私有的制度,所以这里基本没有房地产业。
英国人做生意不求暴利,并注重经营的连续性,一般8%至10%的利润他们就已经满足了,并会一直坚守着这份产业。在这里我看到有的表行甚至连续经营了三百年以上。巴菲特有句名言这样说:树一个好名声需五百年,而毁这个名声五分钟就够了。英国人也高度重视行业的信誉,假如你买只表回到了中国,而出现了问题,表行甚至会派人亲自到中国来给你更换。
英国人对行乞的人员有很有意思的安排,由政府花钱把这些人集中到一起,然后请人教他们学习一年的乐曲演奏、绘画艺术,一年后让他们自己在街头弹唱、画画,成为街头艺人,不仅成为了街头一景,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乞丐能够有尊严地接受施舍,由于街头艺人更专注于一只曲子,甚至会出现某个民间艺人演奏某个曲子比专业音乐家演奏得还好,享受了美好的音乐,也让施舍者能够心甘情愿地给予。
英国人很会享受生活。他们节日多,鲜花与小礼品也很多。特别是鲜花,已融入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比如情人节的时候,丈夫一般会以匿名的方式给妻子写一封信,描述自己如何爱慕她,称赞她的魅力、性感等,妻子也会欣然接受,尽管知道匿名者是谁,这样浪漫的气氛仍能增进夫妻间的感情,克服夫妻间可能有的“七年之痒”。而在母亲节这天,子女都会向母亲送花,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些节日往往都弥漫着浪漫和温馨,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周未是属于英国人绝对自己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他们不会接任何工作电话,并提前蕴酿周末两天晚上的狂欢以及周六的休闲,周日则是休息日,他们会睡到下午一点,然后去准备下周的工作。
英国人的新闻联播全部是现场直播的形式,并且以播报社会的阴暗面与老百姓身边的事为主,领导人的活动与政府做的好事一般不作为新闻内容,他们认为那是应该做的,他们的播放,都是在轻松诙谐的调笑中进行,让新闻更生动、更贴近生活。
英国有着全球最先进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更是世界顶尖级的大学。这所大学由三十多个学院构成。奇怪的是这所大学没有围墙与宏伟的大门,当你在不起眼的建筑墙看到一小块学院的英文标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间已步入这所大学。学校里面的教室也十分简陋,惟有从墙上挂着有上百年历史的或速描或油画的知名教授、科学家以及从牛津走出去的对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画像,才会窥探到这所世界上最古老最顶级大学的底蕴。这里培养了培根、霍金、亚当·斯密等一批又一批影响人类历史的各领域巨人,如群星璀璨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每年牛津毕业生给母校的捐助金就达60亿英磅以上。哈佛从这里毕业,创造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哈佛大学,还有耶鲁大学等多家世界知名大学的缔造者,也是从这里走出。置身在这求知者的圣地,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都要成为一个有作为、负责任的人,要不断追求精神的高地与学问的精进。世界太大了,未知领域太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从现在开始,坚持不懈地努力。
短短一周的培训虽然结束,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终点,这次跨洋短训让我对英国这个老牌工业强国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在当前中国一片浮躁、金钱至上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学习他们的热情、浪漫、专注和对生活的态度,让生活更有品质,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0
推荐